查看原文
其他

烽视角6 || 王 烽:当ChatGPT、人、教育三者相遇

王 烽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3515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从围棋超能AlphaGo到日渐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从AI绘画到AlphaFold 2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2022年底开始风靡全球的ChatGPT,就像一头“闯进房间里的大象”。它不仅可以用来聊天,而且可以根据上下文与人互动,撰写各种文案、论文,进行文学创作甚至写代码。它不像AlphaGo那样相对小众,而是开始参与多数人的日常;也不像工业机器人那样只淘汰产业工人,而是影响到了与知识服务相关的所有岗位。人们在争相使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它的威胁: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将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一、ChatGPT冲击:人工智能大众化


不可否认的是,“机器”越来越像人了。ChatGPT即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基于特征抽取转换模型的预训练语言生成聊天工具”,依托的关键技术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和特征抽取语义转换。以常人的视角看,它的工作程序是识别和理解指令、注意力机制信息检索和筛选、总结和归纳、反馈和表达,以及贯穿始终的学习进化。ChatGPT模仿了人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的思维过程,而且在信息检索的广度、速度和分析归纳的效率等方面远超个体的人类。它根据指令对以文字开放存储的知识和数据进行特征检索和概括,可以承担很多繁重的案头工作,质量已经达到相当高度。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它的学习能力,它不仅可以在聊天对话中学习,而且可以在检索中学习数据的产生方式,不仅在特定的任务中学习,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学习,并能够实现不同任务间的学习迁移,几乎是一个不断快速进化的数字大脑。


尽管ChatGPT对产业的冲击还没有真正开始,但是以它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上淘汰人类是必然趋势,完成特定的工作,使用它比用人的成本要低得多、效率要高得多。随着自身的进化,它将逐步进入更为专深的工作领域,并引发深刻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变革。


二、ChatGPT之于人:聪明的工具


ChatGPT很聪明,但相对于“人”来说,它还是极为简单和初步的。它只是一个专业性人工智能应用,目前只通过文本信息工作,还没有将声音、图像等其他感官信息的识别和分析技术整合进来,综合性“智能”水平可以说非常有限。尽管它的工作过程与已知的人类思维过程极为相似,但是它的“思维”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的概念和判断基础之上的,是对已有知识的特征性筛选、统计和逻辑演算。


其一,它不能凭借对现实世界的感官体验在“实践”中形成原创性的知识,不能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升华过程,它的学习进化也只是工作技能和质量的进化,而非智慧的明悟。


其二,它以输入-输出方式工作,可以根据上下文关系将聊天持续下去,但一直是被动应答,不能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平等对话启发提问者的思路,只能“言传”而不能“意会”,不能借助没有答案的问题启发人的思维。


其三,它模仿了神经网络工作原理,但还不能复制实际上千差万别的人的思维方式,更不能模仿人类自身也还尚未彻底揭开的思维的秘密。


其四,它没有人的情感、人的意志品质,不能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与共鸣,没有作为人的社会关系和个体经验的积累,缺乏独特性和个性。


因此,ChatGPT本质上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生动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更不是一个能够自主发展的人。


三、ChatGPT的教育启示: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介建立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教育在人的复杂性之上增加了发展的维度,因而更为复杂。相对于教育,ChatGPT同样是简单和初步的,它充其量是一个很有效的辅助工具。目前关于它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的讨论,有一些不免言之过早;至于说它将会淘汰教师职业,更是言过其实了。然而,这些讨论仍然具有深远意义,毕竟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产品一起,正在打开技术变革引发教育模式变革、推动教育制度变革的路径。


一是它启发对教育根本问题的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原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来源。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开始大规模淘汰手工业者,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淘汰生产线上的工人,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则有可能淘汰提供一般性知识服务的岗位,创造不同的产业模式。人工智能在短期和表面上影响就业的同时,实际上在重新撬动社会分工,特别是人和“机器”的分工。可以预测,ChatGPT能使更多的人从繁重的信息检索、统计和文案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知识技术含量更高、更加突出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岗位。技术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财富极大增加,人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休闲,实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因此,教育应该进一步突出人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关系属性,淡化人作为生产工具的属性,更加注重于服务工作变换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有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ChatGPT挑战的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智育”模式,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需求和可能。


二是它引发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从处理文本知识的表现来看,ChatGPT就像一个现实中的“学霸”,按照现在的学业标准特别是考试要求,只要进行一些技术升级,它的表现会比所有人更为优异,这使得人类学生之间围绕考试分数的残酷竞争看上去就像个“笑话”。的确,ChatGPT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的弊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机器越来越像人了,我们还在把人当作机器培养”。假如这种教育模式持续下去,个人的发展将永远跟在人工智能后面,而且将被甩得越来越远。实际上,ChatGPT的出现并不能否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切高级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关键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知的时代,我们应当重新规划学生必备的知识体系,摒弃以标准答案来衡量学业成就的做法。教育的重心将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情感、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转移,真正点燃每个孩子内心的火种,让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让人永远高于机器,成为时代赋予教育者的重大使命。


三是它推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回归。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本身是“活”的,已有知识的学习应当与活的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个体经验,让每个人成为不同的人。ChatGPT可以根据学生要求,向它们呈现对现有知识的提炼,但是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获得经验的过程,不能使学生获得与现实场景和真实人交往交流的感受,也不能像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一样在交流互动中给予学生各种情感体验。ChatGPT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但不会像学校、家庭一样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ChatGPT的出现从反面告诉我们,过去曾被忽视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社会情感培养、爱的教育等等,在学生“成人”中的极端重要性;对学校和教师来讲,与学生家庭、社会一起开发教育资源,创设教育情境,对学生实施价值引导、情感培育、创造力培养、习惯养成、生涯指导、心理疏导等,比传授书本知识更为迫切,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


四是它加速知识学习模式的变革。作为一个语言模型,ChatGPT使用的并非全新的技术,它只是一个应用已有技术的商业产品。这个产品并非专为教育而研发,它没有情感和记忆,也没有为学生创建特殊应用场景。它能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准确、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知识学习和教学工作变得简便。它的出现表明了神经网络、机器学习、Transformer等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学习模式变革的确定性,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数据,自动生成学生自适应学习的路径;帮助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历史数据,自动推荐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公共学习平台或其他学习管理系统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活跃度、答题情况和错误率等数据,对学生进行实时诊断和评估;以及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账号,并在此基础上定制不断进化的、专属的、个性化的学习助手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各级智慧教育平台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现成的思路和技术支撑,同时也提出了重塑课堂教学的挑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通常都会带来新的伦理和安全问题。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产品用于教育,涉及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问题,越是贴心、个性化的产品,其掌握个人隐私信息也会越多,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法律规范制度越来越迫切。面对变革,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否则将会被淘汰。未来,人工智能还会朝着能力综合化、服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与人更为接近的智能机器人,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面。也许更远的将来,它们会具备人格,与人类成为朋友或者同事,共同接受教育,并能够跟人类一起改造我们的教育。



(本文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推荐↓

《中小学管理》2022年总目录

王 烽: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振兴之路

王 烽:智慧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

王 烽:走向公共场域的教师角色

王 烽: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集团化办学新视野

王 烽: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王 烽:面向“十四五”,区域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 烽:“新高考元年”,我们的高考将走向何方?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3期 · 烽视角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